我们从她最喜欢的火锅入手,并对火锅文化进行了一番研究,到8月底,新文书草稿基本成型,首先描写了她在各地吃各种火锅的经历,并联系到历史上火锅文化的变迁,从火锅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联系到自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总体感觉还可以,但是与个人的联系不够,更多的像是写火锅而不是写她自己。
经过多次修改,9月初的草稿,淡化了火锅的文化讨论,增加了更多的个人经历,比如担任国际生俱乐部任主席期间组织的美食节,不同国家的学生坐在一起吃火锅的有趣过程,更加生动。但是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题材的问题,有点窄,火锅和文化有联系,但不够强,有些说法有点勉强。
为了增加对庄同学的个人刻画,我们最后集中挖掘为什么多样性(diversity)会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哪些能跟庄同学的个人经历挂起来,但是一般的媒体和网络材料在这方面的讨论很泛泛,没有新意,为此我还帮她联系了康奈尔和芝加哥大学研究比较文化的教授,专门请教这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加深理解,但是最后的效果也有限。
此时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个切入点的问题,不应该从最喜欢的食物入手,而应该从与美食相关但又是最深刻的人生经历入手,深挖“吃”对于庄同学这样一个吃货,在两种文化间的挣扎与适应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体会到的食物对文化交流的意义。
为此我们仔细梳理了美食在她生活中的角色,以及这个角色伴随她从中国到美国的细微变化,又结合国际俱乐部美食节的大获成功,分析了为什么美食能有这么大的魔力让不同文化互不认识的人敞开心扉,滔滔不绝。最后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列出7个考虑要点,在新的切入点上达成了共识,从食物的“地道”(authenticity)入手,开始了最后一轮的冲刺,这时已经是9月底了。